close

 

David_Sylvian_-_The_Good_Son_vs._The_Only_Daughter 

 

秋天聽David Sylvian 像是某種自瀆,
且是將哀傷極度壓抑的隱密狀態下。

在最最低潮的時候,
總不由自主地習慣蒐集關於哀傷的事物﹔
如美麗哀愁的詩句、秋日的暮色、離別簡訊,
或反覆咀嚼一部惆悵的電影……。
彷彿把這些細瑣的小哀傷們聚集起來,
便可取暖似的。
偶然,遇到了David Sylvian 的音樂,
那如浪潮般巨大的嘆息,
隱藏在他那簡單純粹的嗓音裡。

來不及參與 Japan 時代,
卻一頭栽入 Samadhi Sound 的哀傷迷霧。
如果說2003 的 Blemish 是朵哀傷的寂靜之花,
那2004 remixed 這張,
則是寂靜之花的極致綻放,
那是以生命的所有精力,
將孤寂華麗與頹廢推至某種欲衰之前的極致,
當然這一切都低調緩慢的進行著。

我是偏愛 The good son vs the only daughter 勝於 Blemish ,
那是一種低沉冷調的華麗哀傷。

David Sylvian 的嗓音已經夠孤寂了,
在Blemish 那張他的聲音在破碎不整的調子裡頭更顯得疏離,
極簡與偶發突兀的電吉他切音與迷幻空靈的電流音效,
更增添了 David 嗓子的蒼涼感。
而The good son vs the only daughter 這張經過各家好手 remixed,
用各種繁複的樂器聲們層層堆疊出某種華麗的況味,
不覺那是冗贅與紛擾,
反而更能烘托出 David Sylvian式的憂鬱。

我喜第四首曲子:A Fire In The Forest ,
以敲擊樂器當背景,
一層層各種樂器慢慢加入,
清脆精巧,幽渺空靈。
忽遠忽近、忽顯忽現、忽主忽客,
不禁想到安哲羅普洛斯在悲傷草原片頭處理舊照片的方式,
有時主角顯,有時背景顯,像幽靈,
像淡漠且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某種哀傷。

嗯,我說過了,聽 David Sylvian 像是某種隱密的自瀆。

原本澎湃的情緒,
慢慢地舒緩了,
慢慢地靜止了,
包括一切,
呼息與心躍也都進入冬眠期,
世界只剩下 David Sylvian 的樂與聲流轉著。
或者,進入一種漂浮的狀態——
在David Sylvian 之海。


PS. David Sylvian 適合一個人並佐以耳機(貼耳大耳機或鈕型小耳機都好)一起服用,樂效更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anketflower 的頭像
    blanketflower

    一場細膩、緩慢而孤寂的旅程。

    blanketfl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