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吧,我們對【金瓶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奇淫之流,
但看完這本書之後,可用『峰迴路轉,驚心動魄』來形容筆者的心情。
如同侯文詠在前言敘述的:「一直到四十多歲重新細讀金瓶梅,
多出一些閱歷與平和之後,
才有能力把閱讀的注意從性愛、背德這些情節中解脫出來,
發現其間隱晦卻又綿密的連結,
於是才有了更多的發現,以及一波波隨之而來的震撼……。」
沒有足夠的閱歷怎可以推敲出淺表文字底下的人性深度?
而有了平和才可超脫世俗道德窠臼來解釋為生存而極盡所能的鬥爭與令人匪夷所思的利益交換。
有這些「基本配備」才可以解讀出【金瓶梅】劇情鋪陳裡的百轉千迴與高潮迭起。
但我們不用,
我們不用讓時間去焠鍊經歷與磨練平和,因為現在有個好嚮導。
若非如此這般精微細緻的解剖,
我們大概也會迷失在金瓶梅表象的奇情淫欲,
以及當時時空背景下的方言之中而無法領略其間的奧妙與精髓。
侯文詠用一種輕鬆詼諧的語氣,精闢入裡而淺顯易懂的解說,
帶我們進入金瓶梅那一個--
「熱熱鬧鬧的表向世界,用人心深處的錢慾、權慾與性慾,
把那看似秩序井然裡的所有意義和價值——
不管是倫理、道德、義氣、友情或是愛情……都一一解體,
讓我們看穿:原來『價值』只是表層的表象,慾望才是底層的真實,
但正因為在乎真實,過去那些被視為粗鄙、貪婪、淫穢的一切,於是有了值得凝視的理由」。
遂閱讀【金瓶梅】與其說讓我們看到世間的醜惡,
還不如說讓我們明白了人在面對慾望時候的軟弱與貪婪,
與其說是閱讀性還不如說是閱讀人性。
揭開那層勾心鬥角偷情淫亂的表象,
看著書中角色為了生存而拋棄了什麼、計較著什麼、試圖抓住了什麼而又失去了什麼。
讀到最後越發覺得這燦燦如煙花的世界底下盡是一片荒涼。
而這個架構,似乎套在古今中外的世界也未嘗不可。
我們對人性總不忍卒睹,但那確真實存在著,
不管有多文明,最簡單的慾望總是能支配著最複雜的人性。
但『因為在乎真實,於是有了值得凝視的理由』,
理解這個層面,對於那些荒唐因此有了解釋的空間,我們得以平和視之。
【金瓶梅】以刺繡式的書寫方式,在一事件還未結束之前又穿插揉雜入另一個故事,
裏頭摻雜著大量四百年前的方言與流行語,
對於現代大量習慣閱讀著白話文的一般讀者多了很大一層的隔閡,
再加上既有的淺表印象也會把這本書排到十萬八千里後甚至這輩子都不會去翻閱;
而迷迷糊糊皮皮肉肉地閱讀著【金瓶梅】,
是很容易忽略那些潛藏在文字背後的整體脈絡與人性深度刻劃。
但我們現在有個聰慧有幽默感而又專業的嚮導,
在那隱晦而綿密,處處是玄機行行藏伏筆的迂迴劇情中,
不致讓我們迷失方向與失去樂趣。
處於在這個知識水準提高許多的世代,
所謂的各種『價值』很容易隨著個人意識形態而傾頹,
但我們在最真實粗淺的慾望之上,必須起碼賦予某些主觀的價值,
否則只徒追求滿足著直接而粗淺的慾望,
在心靈層面卻依舊是永無止盡的荒涼與孤寂,
也許我們看不到慾望與人性的深度與盡頭,
但起碼可以擁懷我們創造與嚮往的那些『價值』,
在踽踽獨行的人生路上,有一絲可供取暖指引的火光……。